1912年,一个名叫早川德次的工匠在东京的下町开创了一家小小的金属加工制造工厂,这名工匠只有19岁,开始的资金也不多,只有50日元(当时日元比较值钱,相当于15万现日元)。借着自己的手艺加工各种金属。改良一马力的马达、发明自动铅笔、制造了第一台国产收音机、第一台国产电视机、第一台国产微波炉(微波炉热完东西以后清脆的“轻---”的一声,就是夏普的发明),逐步成长为日本首屈一指的电机综合大手。
进入新世纪,夏普依然是电机业界的巨头,2000年,夏普启用著名演员吉永小百合,宣言将放弃所有的普通电视机,全部改为液晶电视。投巨资在三重建设了第二、第三工厂。在龟山建立了第一。第二工厂。其中04年启动的龟山第一工厂被做为“日本制造”的象征,一时间夏普成为了液晶的代名词。
液晶事业给夏普带来了巨大业绩,08年夏普的营业额达到了3兆4177亿日元的历史新高,纯利益1019亿日元。但谁也没有想到,仅仅3年之后,夏普到了要卖掉家底份。
为了能在液晶事业上占领至高点,夏普对工厂下了巨大投资,扩大规模。原本这种战略并不错,扩大规模而降低成本,占领市场。这都是到目前为止日本制造业的普遍做法。
但是,夏普想错了,液晶的单价掉的太快。32吋的液晶电视04年还能卖865美元,到了11年就跌到了149美元,激烈的竞争让夏普入不敷出。韩国、台湾的势力利用自己的低成本不但挤压了夏普的价格,让夏普一直处于赤字状态,并且在低端液晶上压住了夏普。即使是目前世界液晶份额第一的LG,第二的三星,这两家公司的液晶事业都一直是赤字状态,更不要说夏普了。
8月15日,夏普的股价跌到了164一股的最低点,是07年的15分之一,纯资产比例跌到了24.7%,有利息负债1兆944亿日元,2012年亏损3760亿日元。日本赫赫有名的夏普要即将资不抵债,这种故事放2年前谁会相信?
没办法,夏普只能变卖家产。现在的夏普是全世界找买家,血本大甩卖自己的工厂和事业部门。
日本第一龟山工厂,这是夏普原先的骄傲,现在想卖也卖不掉。因为09年就卖过一次,把液晶生产设备什么的都卖给中国了。2011年财大气粗的苹果公司给夏普投资了1000亿日元生产iphone手机的液晶,据说8月份iphone5的生产已经开始了。所以这个工厂已经是苹果的了。
日本第二龟山工厂:夏普最后的生产基地,主要生产ipad和任天堂3DSLL液晶。开工率不到50%,这个工厂估计不到最后关头夏普不会卖,因为这里有夏普下一代液晶“IGZO”,这个工厂要是卖了那夏普就没有液晶事业了。
日本堺工厂:正在待卖中,郭台铭已经投资了600亿日元。准备先买掉一部分土地,然后再找买家,实在不行那就只好卖给鸿海了。
枥木县工厂:1500人的电视组装工厂,估计裁员一半左右,保留下来。
奈良工厂:900人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工厂,要大幅度裁员,也作为夏普的工厂保留下来。
中国南京工厂:已经卖给郭台铭了,现在裁员中。
墨西哥工厂:已经卖给郭台铭了,计划和南京工厂一起要裁掉三千人。
马来西亚工厂:想卖,但没人买。
芬兰工厂:想卖,但没人买。和马来西亚一起要裁员两千人。
还有两个事业部待卖:情报机器事业部,夏普的复印机、办公设备、耗材等。销售额2775亿日元,利益277亿。算是夏普少有的优良部门。有人想买,但夏普当然不想卖,如果卖掉的话,那夏普就没有安定创收的部门了。
空调事业部是夏普的另一个产业,销售额335亿日元。这个部门和上面相反,夏普想卖,但没人买。
这一轮要是都卖掉,那夏普可以说名存实亡,还剩下小部分的家用电器和手机,除了名字以外几乎就没有其他的东西了。但是,现在的问题还在于鸿海集团愿不愿意买的问题。
鸿海当然是想买,这次出资目标是要拿到夏普10%的股份。当然,这还是因为日本政府对外资收购有限制,才不得已的目标。郭台铭早就放出了话,只要夏普愿意卖,再多买点股份也关系。鸿海的目标很明确,夏普在液晶方面的优势一直是鸿海想得到的东西。尤其在大屏幕液晶和高级液晶等方面鸿海一直没有这方面的技术,鸿海主要生产的是智能手机,液晶部分占到智能手机总价值的三分之一,拿到夏普的液晶生产线和技术对稳固自己的事业是一大帮助。
但是鸿海的郭台铭也算错了,他没有算到夏普的股票居然掉的这么快。3月份才决定出资夏普,计划的收购额是550日元一股,现在都跌破200日元了,所以鸿海的股东们对这项出资也不太满意。
所以现在的形式是,夏普想赶快和鸿海达成协议,让鸿海注资。鸿海说别急,在等等再看看再研究研究,两者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所以郭台铭在8月初发了话,对夏普的出资条件要再研究一下才能决定。
不管怎么说,估计收购成功问题是不大,毕竟夏普有很多优良产业是鸿海需要的,只是看收购的时机问题。但不管这么说,夏普的问题也许会解决,还有更大的索尼、松下,也和夏普有同样的问题,日本电机产业的黄昏也许已经过去,快到黑暗时代了。